前十字韌帶重建手術復健之路 八至十二週

by Ryan Ko
ACL-rehab-8-12-weeks

第8週時無論復健進度如何,測量腿圍及完成IKDCVAS量表以監控腫脹、疼痛以及對膝關節功能的自我評估。之後每1至1.5個月進行測量以監控狀況,如果狀況有異,請諮詢醫生。

術後復健是否能夠進階是以能否達成目標來決定的,而非時間,時間僅供參考。如果上一個階段的動作還無法順利完成,請持續練習上一個階段的動作。

訓練時及訓練後需觀察是否會引發症狀或讓症狀惡化,如溫度提高、腫脹、積水、疼痛等。如果有,調整訓練的強度或頻率,並以這篇文章提及的方法處置。在學習新的復健動作時更要注意。

訓練強度低的動作依舊可以維持高頻率訓練,活動度訓練則必須維持高頻率,每天進行3至4次較為理想。家中沒有的器材,如腳踏車機,則不需每次訓練都練習。如果可以進行負重下肢肌力訓練,訓練的頻率則是每週2至3次,不能連續2天進行。跑步訓練及增強式訓練建議每週進行3至4次。

此階段之後的復健計畫已涉及肌力與體能訓練的領域。建議定期請肌力與體能教練協助。若預算有限,至少請教練指導過所有訓練動作2至3次。若需要我的協助或指導,可以透過臉書IG私訊我預約課程。

以下復健動作的介紹基本上依照訓練的順序說明,此階段的訓練菜單範例請參考這篇文章(待更新)

筋膜放鬆

持續練習,要點如這篇文章所述。

活動度訓練

前一個階段的所有活動度訓練都要持續練習。此階段各關節的預估恢復時間表如下:

  1. 髕股關節(patellofemoral joint):持續進行髕骨鬆動術(patellar mobilization),目標是患側髕股關節在內外移動及上下移動的活動範圍與健側相同。若8週仍無法達到目標,請醫生評估罹患髕骨下方攣縮症候群(infrapatellar contracture syndrome)的可能性。
  1. 脛股關節(tibiofemoral joint):分成伸直與屈曲兩個角度,以下分別說明。
    1. 伸直:持續練習以維持活動範圍,要點如這篇文章所述。若8週後仍無法在負重輔助下伸展至0度。請醫生評估罹患關節纖維化(arthrofibrosis)的可能性。
    2. 屈曲:持續練習,要點如這篇文章所述。也可透過股四頭肌靜態伸展30秒至2分鐘來改善角度。6至12週的目標是達到全範圍,也就是與健側相同。

除了上述活動度訓練外,持續進行腿後腱、小腿肌群的伸展動作。以靜態伸展的方式伸展30秒至2分鐘。

(Cavanaugh & Powers, 2017; van Grinsven et al., 2010; van Melick et al., 2016)

下肢肌力訓練

此階段封閉鍊與開放鍊肌力訓練皆解除活動範圍的限制,不過如果重建手術移植物是腿後腱肌腱,進行開放鍊肌力訓練時,12週以前仍不可負重,有移植物被拉長的風險( van Melick et al., 2016)。

若前3階段的所有下肢肌力訓練動作皆可標準地完成,且能夠單腳承重,則可開始以一般阻力訓練的架構進行訓練。若無法,則持續進行前3個階段的訓練。一般下肢阻力訓練的主要項目應為:雙腳髖關節主導動作,如硬舉;單腳髖關節主導動作,如單腳硬舉;雙腳膝關節主導動作,如深蹲;以及單腳膝關節主導動作,如分腿蹲。主要項目外,則以輔助動作加強較弱的環節。舉例來說,若髖外展肌較弱,則可透過髖外展直膝抬腿、彈力帶側走等動作加強。另外,小腿肌群是主要項目中運用較少的肌群,應進行提踵等小腿肌力訓練加強。前期以輕重量多次數為主,約12至15下。循序漸進增加重量並減少訓練次數。

承重、行走、上下樓梯

如果還無法單腳承重,持續進行承重訓練。如果還不能無跛行且不依靠枴杖行走,則持續進行走路練習。另外,持續進行登階訓練,直到能夠標準向前下樓梯,要點如前篇文章所述。

跑步訓練

建議在跑步訓練開始前,先徵得醫生同意。另外,開始訓練前,應當要能夠快走且不跛行。有文獻建議在能夠標準地向前下樓梯之後再開始練習跑步(Cavanaugh & Powers, 2017)。如果復健計畫同時有安排負重下肢訓練,建議安排在負重下肢訓練前。

剛開始練習時,只能進行直線跑。有文獻指出向後跑對於膝蓋的壓力較小,因此也可以同時練習直線倒退跑(Cavanaugh & Powers, 2017)。練習時要調整步調、步伐的大小,盡可能讓步伐的節奏對稱、穩定、一致。隨著多次的訓練,在對稱的基礎下慢慢加快速度。

文獻對於何時開始進行跑步訓練的建議不大一致。最早是8週,最晚為14週(Cavanaugh & Powers, 2017; van Grinsven et al., 2010)。我個人是在第12週獲得醫生的許可,第14週開始練習。

增強式訓練

許多人可能對於增強式訓練很陌生,可以簡單理解為跳躍相關的訓練就好了。兩者在定義上雖然有差異,但並非此系列文章的重點。跟跑步一樣,文獻對於何時開始進行增強式訓練的建議不大一致,最早是9週,最晚為14週(Cavanaugh & Powers, 2017; van Grinsven et al., 2010)。我個人是在是在第12週獲得醫生的許可,第14週開始練習。

建議在開始增強式訓練前,先徵得醫生同意。能充分控制股四頭、步態正常、以及能負重深蹲應當是具備跳躍肌力的基礎指標。能調整增強式訓練強度的方式至少有:移除離心或向心階段(降階)、移除反向動作(降階)、增加反應時間(降階)。以下的建議大致上依循Mike Boyle(2017, ch. 9)在功能性訓練上的想法。依照難度,增強式訓練可粗略分為以下5種階段:

  1. 階段1:單腳或雙腳跳箱。跳箱是移除離心階段的跳躍訓練。與一般的雙腳跳相比,雙腳跳箱減弱了落地的力量,所以較為簡單。跳箱的高度要適宜,如果發生以下任何情況,就要調整高度:第一,落地的聲音太大聲;第二,落地時膝蓋彎曲的角度深於起跳時彎曲的角度。
  1. 階段2:單腳或雙腳跳箱加落地。先跳上箱子,再從箱子上落地。增加落地就是增加跳躍的離心階段。而以箱子區隔起跳與落地階段,是增加了反應時間的作法。
  1. 階段3:單腳或雙腳跨欄跳與定住。不會引發或加強症狀最為重要,所以挑選的障礙物必須適當,不得太高。
  1. 階段4:單腳或雙腳跨欄跳加小彈跳。此階段加入了伸展收縮循環的訓練。另外,此階段的反應時間比階段3的動作短卻比階段5的動作長,很適合作為兩種訓練之間的橋樑。
  1. 階段5:單腳或雙腳連續跨欄跳。此階段的練習要專注在減少觸地的時間。

雙腳訓練比單腳訓練簡單、直線訓練比多方向訓練(例如側跳)簡單。因此,我建議剛開始訓練時,先進行雙腳訓練,並依照上述的階段循序漸進地練習。當雙腳訓練進階到第2或第3階段,而且能夠負重進行單腳膝關節主導動作的時候,加入第1階段的單腳訓練,並依照上述的階段循序漸進地練習。然後,在單腳跳進階到第2或第3階段的時候,再加入多方向的訓練,並依照上述的階段循序漸進地練習。每個階段建議持續3至6週。並不是所有專項運動都包含多方向的跳躍,如果患者沒有相關的需求,不一定要納入多方向增強式訓練在復健計畫中。每週最多可進行4次訓練,每次訓練時,腳著地的次數不超過25次。每組建議不超過5下。將重點放在跳躍的技巧和高度,而不是次數。如果訓練計畫同時有安排負重下肢訓練,建議安排在負重下肢訓練前。

平衡訓練

前一個階段的平衡訓練已有許多變化,可持續練習,要點如這篇文章所述。

核心訓練

若雙腳可承重,可開始嘗試不同的核心訓練動作。像是棒式、側棒式……等。核心訓練非常多,無法在此一一檢視。請以不引發症狀或讓症狀惡化為原則,開始訓練前先詢問物理治療師或專業教練更為理想。

有氧訓練

當有能力向前上樓梯之後,除了划船機、腳踏車機、飛輪之外,也可以進行登階機與交叉訓練機上的有氧訓練。建議每天進行不同種類的有氧訓練,較能避免膝蓋因過度使用而發炎(Bryant et al, 2014, p.412)。如果不會引發症狀或讓症狀惡化,可循序漸進增加訓練時間。另外,為避免有氧訓練與肌力訓練互相干擾,當有氧訓練的強度提升時,建議有氧訓練與重量訓練避免在同一天進行。如果必須在同一天進行,也至少間隔6-8小時(Turner & Comfort, p.116)。

延伸閱讀

文章前言與總目錄

參考文獻

你可能也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