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十字韌帶重建手術復健之路 日常注意事項

by Ryan Ko
acl-injury-matters-needing-attention
控制疼痛、腫脹與發炎

紅、熱、腫、痛是發炎的徵兆。腫脹和疼痛會影響復健,讓患者沒有意願復健或無法做出復健的動作。因此,控制發炎非常重要。可輔助的方式如下:

  1. 冰敷:術後聽從護理人員指示冰敷即可,術後第1天冰敷的頻率一般會比較高。另外,建議每次復健或訓練完冰敷15分鐘左右。
  2. 藥物:如Aleve, Advil等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NSAID)。如果疼痛會影響復健,建議定期服用。另外,就我個人的經驗,術後麻醉藥消退後前幾個小時會疼痛難耐。如果難以忍受,可以詢問醫護人員是否能注射止痛針。
  3. 抬高患部:躺著或坐著的時候建議抬高患部。另外,避免在膝蓋後側墊東西,平時盡量讓腳打直。疼痛時可稍微彎曲,等疼痛稍緩時就要維持打直的狀態。睡眠時尤其需要注意,若睡眠時長時間彎曲膝蓋,早晨要伸直時會非常僵硬、疼痛。
  4. 彈性繃帶加壓:如果不會綁,建議在離院前先行向護理人員學習。
  5. 為避免發炎反應加劇,應避免熱敷、過長時間的站立或走路。
  6. 腳踝幫浦(ankle pump):每個小時進行10下,有助於控制腫脹。
  7. 於術後第2天測量腿圍及完成VAS量表以記錄疼痛、腫脹的情況。之後才有數據能夠比較。
  8. 肌內效:雖然我研讀的材料都沒有提到,不過我個人有用消腫的方式貼紮,效果十分顯著。如果不懂得如何使用,可以請物理治療師幫忙。

(Cavanaugh & Powers, 2017; van Grinsven et al., 2010; van Melick et al., 2016)


護膝的使用

護膝能固定膝蓋,預防跌倒時膝蓋受到嚴重傷害。術後在尚未能妥善控制股四頭肌前,建議將護膝維持在0度(Cavanaugh & Powers, 2017)。而術後穿戴護膝3個月以上會影響肌力的成長,不建議長期穿戴(Risberg et al.,1999)。另外,研究顯示護膝的穿戴不會有負面的效果(Wright et al., 2008)。如果預算有限,或許可以省。若不使用,日常生活請務必小心,避免跌倒造成二次傷害。關於護膝角度的調整以及停用護膝的時機萊恩教練建議以醫生的指示為主。

行走

術後前幾天行走時,使用柺杖,將護膝鎖在0度,讓患肢部分承重(約30-50%體重,即PWB)。當能夠無輔助、無痛、無伸肌遲滯地直膝抬腿時,則可以調整護膝的角度至50度,並讓患肢在疼痛可忍受的情況下承重(約50-100%體重,即WBAT)。當不依靠枴杖行走時不會疼痛、不會跛,就可以將拐杖收起來了(Cavanaugh & Powers, 2017)。以上是文獻的建議,不過關於護膝角度的調整、停用護膝及柺杖的時機我建議以醫生的指示為主。另外,縱使能不依靠枴杖行走,我推薦下雨、去的地方人很多或者是路面不平的時候,若信心不足,則依舊要穿戴護膝、攜帶拐杖,以防萬一。

上下樓梯

上下樓梯時,除非正在進行復健,否則請以健康的腳主導。也就是上下樓梯的時候,健康的腳總是在比較高的位置。上樓梯的時候健康的腳先上,下樓梯的時候以健康的腳負重,並讓受傷的腳先下。維持此習慣直到受傷的腳具備上下樓梯的活動度及肌力(Cavanaugh & Powers, 2017)。

應避免事項

術後4週內,避免開放鍊式的主動膝伸直。第四週僅可在膝關節90度至45度的範圍內進行開放鍊式的主動膝伸直、第五週限制範圍為90度至30度、第六週為90至20度、第七週為90至10度,之後則無限制(van Melick et al., 2016)。另外,進行跳躍、跑步、專項運動等動作前,建議先徵得醫生同意。醫生同意前,避免這些動作。

延伸閱讀

文章前言與總目錄

參考文獻

你可能也會喜歡